欢迎您访问济南新迪印务有限公司!服务热线:15315415598

印刷知识news

<< 返回上一页

印刷术的文化传承传播使者 孙宝林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

发布时间:2020-12-29 来源:本站 点击:505

印刷术的文化传承传播使者 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

走进印刷,用而不觉情已深

孙宝林小时候打篮球,有好一阵儿都自觉“悲壮”地远离便利店,只为攒齐零花钱,穿上印有号码的背心。后来,他知道,将号码印在衣服上的技术叫丝网印刷。上了初中,经常会看到老师们端坐在办公桌前,用一块钢板、一支铁笔、一筒蜡纸,刻出一张张试卷。后来,孙宝林知道,这叫誊写印刷。到了上世纪80年代,孙宝林在大学担任学生会主席时,办了一张小报,小报名称他已模糊,但铅字印刷过程却记忆犹新:3000多个铅字,需要熟悉字盘中每个铅字的位置,边看文章边迅速找字摁下,像发电报一样打在蜡纸上。画版、排版后,小报一样的蜡纸呈现在眼前,然后放在油印机下,将蜡纸铺在白纸上,辊子抹上油墨,一推一拉,油墨通过打字孔渗入,字就印出来了。

后来参加工作,初期的很多文件都是通过油印机、打字机来实现的。

……

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时时充满着印刷的因素。孙宝林说,只是那时用而不知、用而不觉,直到4年前调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徜徉在博物馆的每个角落,认真了解印刷历史,仔细领略馆藏印刷成果,开始思考印刷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与国际意义。”孙宝林谈起初到中国印刷博物馆的感受。

如今,孙宝林对印刷历史已熟谙于心,对馆藏珍品已如数家珍。比如,一说到四大发明,他立马侃侃而谈:“原来只有三大发明,造纸和印刷是合并在一起的,后来两者分开,才有了现在的四大发明。”

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展厅的显要位置,摆放着一张1987年5月21日的《经济日报》,它是印刷术“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就不得不提及上世纪70年代著名的“748”工程,周恩来总理批准立项,推动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让方块字跟上信息化时代。在孙宝林看来,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更解决了汉字所面临的前 所 未 有的危机。

孙宝林听过一位老印刷人回忆当时《经济日报》首 次使用激光照排印刷的情景:新技术投入应用,小毛病不断,需要边使用边改进。在启动激光照排印刷时,旁边还有铅排工人待命,以防激光照排印刷失败,影响第二天的报刊发行。

“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承担了难以想象的风险。结果无疑是圆 满的,印刷术发生重大飞跃,文化传播效率更高了。”激光照排印刷术加快了出版的步伐,使过去的“书荒”变成如今的“书海”。孙宝林作为当时“求书若渴”大军中的一员,深有感触,“印刷术的出现让人们告别手抄时代,文化知识大量传播,文化教育大大普及。倒退到1000多年前,当时推进传播媒介进步zui大的‘功臣’就是印刷术。”

孙宝林对亦师亦友的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说的一句话非常认同,“当年印刷术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亚于今天互联网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句话让孙宝林深受启迪,开始重新审视印刷术的历史地位与时代意义,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印刷文化。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印刷文化 传播专家,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兼印刷史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

“我干的事,是四大发明之一。”大喘气之后,还有一句:“印刷术的文化传承传播。”孙宝林毫不掩饰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是事业的骄傲。通过亲身体验,试图沿着历史的脉搏,探寻中国古老印刷术发明的奇迹所在。力求打通古今,让尘封在博物馆中的印刷文物,在从技术到文化的转变中“活”起来、“火”起来。坚决闯出一条中外交流的通道,讲述印刷中的中国故事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

……

这就是孙宝林正在做的事。

孙宝林说,印刷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他希望成为一名印刷文化的使者,致力于印刷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不要忘记我给大家的推荐哦!http://www.xindiii.com/ http://www.xindiiii.com/ 

分享到: 0 用手机看
#

拍下二维码,信息随身看

试试用微信扫一扫,
在你手机上继续观看此页面。